旺中集團媒體併購案報導專區
民國101年 5月7日,通訊傳播委員會針對旺中併購案,舉辦第二次公聽會。在公聽會上,反對的學者認為,旺中併購案一旦通過,將造成言論集中化的媒體巨獸,本專題將針對此一併購案做深入的分析報導
2011.10 教育部預定出版《二五必讀》手冊
2011.10 教育部預定出版《二五必讀》手冊
教導二十五歲青年如何談戀愛~
教育部社教司長柯正峯:二十五歲正逢適合談戀愛的年紀,不過多數年輕人不懂談戀愛,教育部出版的《二五必讀》將從食衣住行育樂層面,教導年輕人如何談戀愛。
教育部神秘政策
你可能會有興趣:
馬語錄 (上)
馬語錄 (下)
延伸閱讀:
教部想當全民情聖 編25歲戀愛秘笈-蘋果日報
教部編寫戀愛祕笈 傳授25歲的你談情-自由時報
管太多 教部擬編戀愛祕笈-蘋果日報
立委籲 「分手秘笈」取代二五必讀-聯合報
教正確分手二五必讀擬增內容- Yahoo!奇摩新聞
微博網路社區公約,違規記滿5點禁言48小時
【Lighten/整理報導】
(一)大陸微博網站 實行網路言論違規記點制度
大陸最大的新浪微博,自5月28日起實施新的網路社區公約和管理制度。根據微博網站公約,規定只要累積發表5條以上的敏感資訊,使用者將被禁言球社會所面臨的困境。但是為了擔心侵害言論自由,各國政府,很少就網路言論進行管制,都是交給各個平台自己管理。其實大陸這次的作法,也是透過網站平台進行自治,但由於大陸對於言論自由的侵害,已經是惡名昭彰,才會被特別放大檢視。
如果仔細思考,針對網路言論的管制方式,可以區分為在發言前,針對言論進行事前管制,以及事後將言論移除兩種方法。大陸即曾有所謂的「金盾工程」,以「關鍵字」的方式,攔截網路上可能出現的資訊。這次的微博的網站自治公約,是以記點的方式,拘束使用者,可以說是一種事後管制的方式。
其實台灣的許多網路平台,早就已經有這種針對網路言論管制的自知公約。例如,奇摩拍賣,若有拍賣的產品侵害到他人的著作權或是商標權,都可以檢舉要求撤架。在Youtube傷的影片,要是有侵害到他們的權利,平台業者也會依照檢舉的情況,將影片移除。在社群平台上,如Facebook,也可以檢舉不當的留言,甚至可以自己封鎖特定的留言。因此,網路言論的管制,並非只是大陸的「專利」。
<Youtube 可以讓網友檢舉垃圾留言>
就一般使用者而言,看不到自己不想看的言論,或是讓不理性的言論消失,應該是符合大眾的心理狀態。因此,Facebook上,允許使用者,可以隱藏不想看的言論,可以說是配合大眾的心理。問題是,「只要不喜歡,就讓他消失」,並不是一個成熟的社會所應該具備的解決問題模式。社會上,人與人間的互動,還是需要的彼此的容忍。所以,問題應該是,如何建立起「尊重」?
針對這個問題,用網路自治來解決,該是一個可行的方式,而且已經是普遍在使用。但是,審查的標準必須「明確」,例如三字經,就是一個很明顯的標準。而且不能讓審查單位,有太大的裁量權,像是「國家安全」或「公共秩序」,這種理由就不該被用來作為刪除言論或刪除使用者帳號的標準。並且,應該有快速的申訴管道,以防止管理委員會過於濫權,若刪除錯誤,並應該給予補償。如果有爭議,應該要認為該言論不該刪,而不是認為「有爭議,所以刪」。
<中國網路封鎖的工具簡介>
若大陸可以放棄「防火長城」或是「金盾工程」,等政府事前針對言論的管制模式,而採取「網路自治」的方式發展,會是一個好的方向。目前的規則,關於垃圾廣告資訊以及色情資訊,應該可以建立起明確的標準,但是危害「國家及社會安全的資訊」,還是過於抽象,而且給予網站經營者,太多裁量權限,在此分類下所細分的,危害國家統一、洩露國家祕密、危害國家安全、煽動民族仇恨、宣傳邪教迷信、散布謠言、煽動非法集會及示威等9個類別,多半也都沒有正當性,為民主社會所不能容許。由此也可見,在沒有民主薰陶之下的管制,多半會「太超過了」,這是台灣未來在管制之餘,所要注意的。
遺憾青春-學生自殺防治
近來學生自殺事件頻傳,很多人可能認為,在台灣,每天發生的自殺事件數量甚多,只是被大眾媒體大肆渲染的那些,總是學生,尤其是名校生、資優生。新黨台北市議員陳彥伯更在近期表示,光是台北市從民國97年以來(截至民國102年4月),國高中職學生自殺數字已達181人,平均每兩週就有一名學生走上絕路。(資料來源:2012.04.14NOWnews-台北市平均每兩週一名學生自殺 中山、泰北、南華前三多)去年(民國101年)15-24歲青年死因,自殺高居第二,僅次於事故傷害。(資料來源:2012.05.26蘋果日報-青年死因 自殺居第二)
學生自殺的嚴重程度自然不需多說,然而探究其自殺原因,以及自殺防治,卻是無比困難。
作為教育前線第一人者的師長們,除了事後表示,死者身前的表現優異,並且深感遺憾之外,能做的似乎有限,又或許師長們輔導的案例之多,但打消輕生念頭的人數比起自殺人數較難以量化。
說真的,更多師長們的心聲可能是,「怎麼可能知道孩子要在甚麼時候,甚麼地點,選擇甚麼方式自殺?」
而探究每一個孩子的輕生原因又有甚麼意義?除了留下的遺書之外,無憑無據的臆測,家庭失和?感情受挫?遭到霸凌?等等,這些因素既可能都不存在,也可能並非單獨存在,最可怕的是,難道社會大眾試圖將學生自殺頻繁的事實,一個個寫上家庭因素、感情因素等簡單的評語,就擅自認為每一回都是必然發生的悲劇,任其煙消雲散嗎?
同樣是家庭因素,有能走過家庭難關的人,有能在家庭壓力下活出自我的人;
同樣是感情因素,有能放下走出悲傷的人,有能在失戀後期待下段戀情的人:
同樣是人際因素,有能找到在乎自己的人,有能重新適應社會走出陰霾的人:
是我們這個社會給的包容不夠多,還是我們每一個個人都忽略了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?
人人都會有低潮,要這些身處低潮的孩子主動走進教師辦公室、輔導室,學校對於自殺防治的作為是有些簡陋而過於理想,因此大家都該了解,自殺防治不能全盤塞給教育。導師、心輔老師、每個老師要注意的學生有幾千幾萬人,最後也只能在遺憾發生時,開個檢討會,結案。
根據統計,當學生有煩惱時,調適方法前三名分別是:找朋友、聽音樂和睡覺不想,只有8%會選擇尋求父母及師長的協助。(參考資料:2012.05.31中國時報-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) 面對壓力該如何調適,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,可說是有其框架,而沒有其內涵。此時家庭教育又沒有適時發揮作用時,遺憾發生的可能性將會激增。
相關閱讀:
教育部神秘政策
你可能會有興趣:
馬語錄 (上)
馬語錄 (下)
延伸閱讀:
台北市平均每兩週一名學生自殺 中山、泰北、南華前三多-NOWnews
青年死因 自殺居第二-蘋果日報
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-中國時報
小心自殺新聞「維特效應」-UDN
學生自殺的嚴重程度自然不需多說,然而探究其自殺原因,以及自殺防治,卻是無比困難。
作為教育前線第一人者的師長們,除了事後表示,死者身前的表現優異,並且深感遺憾之外,能做的似乎有限,又或許師長們輔導的案例之多,但打消輕生念頭的人數比起自殺人數較難以量化。
說真的,更多師長們的心聲可能是,「怎麼可能知道孩子要在甚麼時候,甚麼地點,選擇甚麼方式自殺?」
而探究每一個孩子的輕生原因又有甚麼意義?除了留下的遺書之外,無憑無據的臆測,家庭失和?感情受挫?遭到霸凌?等等,這些因素既可能都不存在,也可能並非單獨存在,最可怕的是,難道社會大眾試圖將學生自殺頻繁的事實,一個個寫上家庭因素、感情因素等簡單的評語,就擅自認為每一回都是必然發生的悲劇,任其煙消雲散嗎?
同樣是家庭因素,有能走過家庭難關的人,有能在家庭壓力下活出自我的人;
同樣是感情因素,有能放下走出悲傷的人,有能在失戀後期待下段戀情的人:
同樣是人際因素,有能找到在乎自己的人,有能重新適應社會走出陰霾的人:
是我們這個社會給的包容不夠多,還是我們每一個個人都忽略了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?
人人都會有低潮,要這些身處低潮的孩子主動走進教師辦公室、輔導室,學校對於自殺防治的作為是有些簡陋而過於理想,因此大家都該了解,自殺防治不能全盤塞給教育。導師、心輔老師、每個老師要注意的學生有幾千幾萬人,最後也只能在遺憾發生時,開個檢討會,結案。
根據統計,當學生有煩惱時,調適方法前三名分別是:找朋友、聽音樂和睡覺不想,只有8%會選擇尋求父母及師長的協助。(參考資料:2012.05.31中國時報-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) 面對壓力該如何調適,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,可說是有其框架,而沒有其內涵。此時家庭教育又沒有適時發揮作用時,遺憾發生的可能性將會激增。
相關閱讀:
教育部神秘政策
你可能會有興趣:
馬語錄 (上)
馬語錄 (下)
延伸閱讀:
台北市平均每兩週一名學生自殺 中山、泰北、南華前三多-NOWnews
青年死因 自殺居第二-蘋果日報
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-中國時報
小心自殺新聞「維特效應」-UDN
訂閱:
文章 (Atom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