遺憾青春-學生自殺防治

    近來學生自殺事件頻傳,很多人可能認為,在台灣,每天發生的自殺事件數量甚多,只是被大眾媒體大肆渲染的那些,總是學生,尤其是名校生、資優生。新黨台北市議員陳彥伯更在近期表示,光是台北市從民國97年以來(截至民國102年4月),國高中職學生自殺數字已達181人,平均每兩週就有一名學生走上絕路。(資料來源:2012.04.14NOWnews-台北市平均每兩週一名學生自殺 中山、泰北、南華前三多)去年(民國101年)15-24歲青年死因,自殺高居第二,僅次於事故傷害。(資料來源:2012.05.26蘋果日報-青年死因 自殺居第二)


學生自殺的嚴重程度自然不需多說,然而探究其自殺原因,以及自殺防治,卻是無比困難。


    作為教育前線第一人者的師長們,除了事後表示,死者身前的表現優異,並且深感遺憾之外,能做的似乎有限,又或許師長們輔導的案例之多,但打消輕生念頭的人數比起自殺人數較難以量化。


說真的,更多師長們的心聲可能是,「怎麼可能知道孩子要在甚麼時候,甚麼地點,選擇甚麼方式自殺?」


    而探究每一個孩子的輕生原因又有甚麼意義?除了留下的遺書之外,無憑無據的臆測,家庭失和?感情受挫?遭到霸凌?等等,這些因素既可能都不存在,也可能並非單獨存在,最可怕的是,難道社會大眾試圖將學生自殺頻繁的事實,一個個寫上家庭因素、感情因素等簡單的評語,就擅自認為每一回都是必然發生的悲劇,任其煙消雲散嗎?


同樣是家庭因素,有能走過家庭難關的人,有能在家庭壓力下活出自我的人;
同樣是感情因素,有能放下走出悲傷的人,有能在失戀後期待下段戀情的人:
同樣是人際因素,有能找到在乎自己的人,有能重新適應社會走出陰霾的人:


是我們這個社會給的包容不夠多,還是我們每一個個人都忽略了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人?


    人人都會有低潮,要這些身處低潮的孩子主動走進教師辦公室、輔導室,學校對於自殺防治的作為是有些簡陋而過於理想,因此大家都該了解,自殺防治不能全盤塞給教育。導師、心輔老師、每個老師要注意的學生有幾千幾萬人,最後也只能在遺憾發生時,開個檢討會,結案。


   根據統計,當學生有煩惱時,調適方法前三名分別是:找朋友、聽音樂和睡覺不想,只有8%會選擇尋求父母及師長的協助。(參考資料:2012.05.31中國時報-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) 面對壓力該如何調適,學校在這方面的教育,可說是有其框架,而沒有其內涵。此時家庭教育又沒有適時發揮作用時,遺憾發生的可能性將會激增。



相關閱讀:
教育部神秘政策


你可能會有興趣:
馬語錄 (上)
馬語錄 (下)


延伸閱讀:
台北市平均每兩週一名學生自殺 中山、泰北、南華前三多-NOWnews
青年死因 自殺居第二-蘋果日報
忍讓台灣的青春悲歌唱不停?-中國時報
小心自殺新聞「維特效應」-UDN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